齐鲁 发表于 2023-7-3 10:01:27

板龙发现与种

发现

在1834年,物理学家约翰·腓特烈·恩格尔哈特(Johann Friedrich Engelhardt)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Heroldsberg发现了一些脊椎与腿部骨头。三年后,德国古生物学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根据这些化石建立了新属,板龙(Plateosaurus),模式种是恩氏板龙(P. engelhardti)。属名在希腊文的意思是“平坦表面的蜥蜴”,意指它们的平坦骨头;而种名是以发现者恩格尔哈特为名。

在1910年代到30年代期间,萨克森-安哈尔特的一个黏土矿坑挖掘出了30到50个骨骸,这些化石属于板龙、理理恩龙、以及敏捷龙。有些化石被归类于板龙的第二个种,长头板龙(P. longiceps),是由Otto Jaekel在1914年所叙述,同一时期在特洛辛根的尸骨层也发现了数个板龙化石,但大部分被归类于可疑种或无效种。

在1997年,北海北端Snorre油田的钻油工人在探钻砂岩层时,因为碰到一个长圆柱状岩芯(Drillcore)而受到阻碍,而停在海平面以下2,256米,该长圆柱状岩石是个化石,在当时被认为是个植物化石。在2003年,这个标本被交给奥斯陆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ørn Harald Hurum。波恩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使用显微镜检验这个化石,发现这化石拥有纤维化的骨头组织,为一个压碎的膝盖骨化石,并鉴定属于板龙,并使它们成为北海第一个发现的恐龙,并被誉为“世界最深的恐龙”。

在2007年8月,一个业余古生物学家在瑞士Frick自治市附近发现了一大群化石,包含约300个骨头,由两个板龙个体所组成。波恩大学的古生物学家Martin Sander指出这个挖掘地点的范围可达1.5公里,是欧洲最大型的化石挖掘地点。该地点被估计为每平方米有一个恐龙化石。

有效种

板龙属只有两个有效种。模式种是恩氏板龙(P. engelhardti),化石有至少10个头颅骨,以及超过100个骨骸,状态有破碎的也有完整的,主要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第二个种为长头板龙(P. longiceps),是较为了解的种,在德国Knollenmergel发现了50个标本。长头板龙与恩氏板龙的差别在于,较长的口鼻部与四肢,身体结构较轻型。

重新归类种

第三个种是纤细板龙(P. gracilis),但缺乏板龙的特定特征,已经成立了个别的鞍龙属。 其他的种包含:特洛辛根板龙(P. trossingensis)、弗氏板龙(P. fraasianus)、整体板龙(P. integer),都已经被列为长头板龙的异名。

可疑种

数个板龙的种因为化石的破碎与保存不佳状态,而被认为是无资格名称(Nomina nuda)或疑名。例如厄伦堡板龙(P. erlenbergiensis)的正模标本缺乏荐骨、肠骨、耻骨近侧,因此很难与其他种作比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板龙发现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