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孩子自残需警惕遭受创伤事件,家长可从四个方面降低自伤风险

[复制链接]

2820

主题

1

回帖

8554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8554
发表于 2025-2-13 1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新闻时有发生。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于丽萍介绍,虽然不少孩子出现这种自伤自残并不是真的想要自杀,但是孩子经常自伤自残,会习得一种自杀的能力,增加自杀的风险。不良的童年经历、家庭和社会中的不良因素、情绪障碍、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孩子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提高孩子的自尊、培养独立性、提供恰当的家庭支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

哪些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1、不良的童年经历

比如留守经历;情感忽视及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虐待经历等。

2、家庭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等。

3、社会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包括失恋、学业压力、学业成绩不理想、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家庭社会支持低、被孤立等。

4、心理的不利因素

严重的抑郁障碍程度、焦虑障碍和低自尊等。

5、不良的生活方式

睡眠状况不好、吸烟行为、饮酒行为、手机成瘾等。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帮助孩子预防自伤?

1、提高孩子的自尊

尊重孩子,给予孩子的恰当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认知,能让孩子有幸福的感觉。

2、培养孩子独立性

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度溺爱、保护,适当放手,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勇于挑战、面对困难的能力。

3、家庭的支持

独生子女可能接收更多的父母的心理支持,处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儿童青少年患心理疾病后可能在家庭中经历更强烈的疾病污名感,导致自我贬低、羞耻感以及社交退缩,而这些都已被证明与非自杀性自伤倾向的增加高度相关。

同时,心理疾病污名感的经历不仅困扰着青少年,也困扰着他们的父母,来自父母的这种污名感最终也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力

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尽量减少导致孩子失眠的外界因素。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遇到困难可以和父母沟通,不要通过烟酒来解决困难,也不要认为青春期的吸烟饮酒是有魅力的行为。注重孩子的自控力及约束力的养成,避免受挫后沉浸于物质依赖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齐鲁信息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GMT+8, 2025-3-16 14:52 , Processed in 0.1346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