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回复: 0

蚯蚓(地龙)生理特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4 13:54
  • 签到天数: 31 天

    [LV.5]常住居民I

    1万

    主题

    35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081
    发表于 2024-5-18 1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食性

    腐食性。它们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吞食土壤及砂粒,以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质。蚯蚓消化道为一直管,口位于围口节上,口后为一很小的口腔,口腔后为咽,咽不能伸出。咽壁具发达的肌肉,形成球状,有泵的抽吸作用。蚯蚓咽壁上还有大量的肌肉纤维连接到体壁上,以至形成一肌肉质盘,包在咽的周围,以增强其抽吸作用。咽壁内有发达的单细胞腺体,它所分泌的粘液可使食物颗粒粘结,其中含有蛋白酶可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有的种类咽发生几度紧缩,以致形成几个咽球。咽后为窄长的管状食道。陆生种类的一个特征是食道上有一对或几对钙腺位于食道两侧,是由食道壁内陷形成的一种腺体,它可分泌钙质,以减少体内随食物进入的过多的钙,并通过控制离子的浓度以维持体液与血液的酸碱平衡。水生种类不存在钙腺。食道之后形成嗉囊及砂囊,前者是一薄壁的囊,用作食物的暂时贮存,有的种类嗉囊不发达或缺乏。后者是一厚壁的囊,内表面有一层厚的几丁质层,用以研磨食物成为细粒。砂囊后为管状的胃,胃上有丰富的血管及腺体。胃后为肠,它纵贯其余体节,是其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肠的前端上皮细胞能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以进行食物的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由血液送到全身。蚯蚓的肠的前端还形成一对发达的盲肠,环毛蚓盲肠在第26节处,盲肠内有发达的腺体,也是消化的重要场所。肠道中段背中线处内陷形成盲道,以扩大消化及吸收面积。肠壁的外周体腔膜细胞改变成黄色细胞,或称黄色组织,它在物质的中间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即它是脂肪及糖元合成及贮存的中心,同时也能使蛋白质脱氨基而分解成氨及尿,有一定的排泄作用。黄色组织是由于细胞内黄绿色脂类内含物的存在而成为黄色,这些细胞也可以转变成油细胞而被释放到体腔液中。肠的后端少数体节为废物的贮存处,内含蚓粪,最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呼吸

    通过体表的气体扩散而进行呼吸作用。蚯蚓没有呼吸器官,而是由于体表分布有大量的微血管网,在皮肤潮湿的情况下,很容易的进行气体的交换。蚯蚓的血浆中溶解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很容易与氧结合及释放出氧。有人报导正蚓所利用氧的40%是由血浆中的血红蛋白进行传递的。

    循环

    血管系统的结构较复杂,例如环毛蚓在消化道的背面有一条背血管。由于血管管壁的肌肉较发达,管内尚有瓣膜,靠其波状收缩,迫使血液由后向前流。背血管及心脏决定着血液的流向,背血管中的血液流到身体前端后,一部分血液分布到食道、咽、脑等处,大部分血液经过4对心脏流入腹血管。心脏中也有瓣膜,可以有节奏地跳动,也起控制血液流向的作用。腹血管位于消化道腹面,不能搏动,腹血管中的血液由前向后流,腹血管在每个体节都有血管分支,分布到体壁、肠道及肾管等处,在那里形成微血管网。经过气体及物质的交换之后,前14节的血液流入消化道两侧的食道侧血管,14节之后经交换后的血液流入腹神经之下的神经下血管。食道侧血管与神经下血管是相连的,血液也是由前向后流。神经下血管中的血液再通过每节一对的壁血管流回背血管,背血管也接受肠血管的血液。如此循环,完成物质的传递功能。

    排泄

    除了两端几个体节之外,其余每个体节都有一对后肾为其排泄器官。后肾的结构相似于多毛类,具漏斗状带纤毛的肾口。肾管很长,每节的肾管穿过体节后端的隔膜后盘旋,在肾管周围有腹血管分出的血管网包围,肾管的后端变粗形成膀胱。后肾主要通过肾口在体腔中收集代谢产物,同时由于血管网的包围也能主动收集来自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回收有用的盐离子及水分。排泄物主要是氨和尿素,最后形成比体腔液及血液低渗的尿,在每个体节腹侧面经肾孔排出体外。后肾对水分及某些盐类有重吸收作用。但环毛蚓没有这种每节一对的典型后肾,而是在每个体节内有为数极多的小肾管,其数目可达数百个。每个小肾管的构造与大肾管相似,它们分布在体壁的内表面、隔膜的前后壁以及咽头食道上。其中体壁小肾管开口于体外,隔膜及咽头小肾管开孔到肠道,因此其排泄物经肠道肛门而排出体外。排泄物经过肠道时,其中的水分被吸收,因此有利于它们在干燥条件下生存。有些蚯蚓在干燥条件下可钻入土下3米深处,停止活动,即使体内水分丧失70%也不致死亡。而一旦解除干燥,又能很快地恢复活动。

    神经与感官

    具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神经结构脱离上皮,而位于体壁肌肉层之内,即体腔内。脑位于第三体节咽的背面,由脑发出神经到口前叶及口腔等,在围咽神经环及腹神经索连接处形成咽下神经节,由它发出神经到前端体壁上。咽下神经节是其运动及反射的控制中心,并控制整个腹神经索,脑仅控制身体的协调。实验证明摘除脑,其运动不受影响,但不能协调改变了的环境。如破坏咽下神经节,则所有的运动都停止。咽下神经节之后为神经链,每体节的神经节分出三对神经到体壁、内脏肠道等处,其中包括感觉纤维及运动纤维。

    蚯蚓具有简单的反射弧,它包括三种神经元:(1)感觉神经元,其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它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也称传入纤维)到达中枢(神经节内)。(2)联络神经元,其整个细胞均在神经节内,它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中枢内,其神经纤维(也称传出纤维)传出冲动到效应器,如肌肉、腺体等。各种神经元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突触,这种感觉细胞感受刺激使效应器产生反应,如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就是一个反射。一个体节的收缩可通过反射作用引起相邻体节的收缩,以致形成部分体节的收缩波。在神经索中有巨大神经纤维,一般5条,其中3条显著,位于神经索的中背部。中间的一条巨大神经向尾端传导冲动,两侧的两个巨大神经纤维向头端传导冲动。另两条不显著,彼此分离,位于神经索的中腹部。巨大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数倍或十几倍于普通神经,因此当身体的任何一点受到刺激,通过巨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都可引起所有体节同时收缩,以迅速逃避或隐藏于穴中。有报导证明,正蚓的脑中发现有神经分泌细胞,它所产生的分泌物具有激素的性质,能调节身体水与盐分的平衡,也能调节生殖活动。由于在土壤中钻穴生活,感官不发达,无眼,其感觉功能主要是由分散于表皮中的感觉细胞来完成。例如一些感觉细胞聚集在一起,在皮肤表面形成小的突起,或成堆的感觉细胞形成一结节,并伸出长的突起到体表,这种感受器可能有触觉及化学感觉的功能。这些结构主要分布在身体的前、后端及腹面两侧。表皮内还有独立的光感受细胞,呈晶体状,具突起进入上皮下,并与脑神经分支相连,它对光的强弱有反应,主要分布在头、尾两端的背面,所以蚯蚓趋向弱光,回避强光的本领是与光感受细胞联系在一起的。此外,体壁上还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稍,也有触觉功能。

    生殖与发育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有明确的生殖腺,且仅限于有限的几个体节之内。生殖细胞来自体腔隔膜上的上皮细胞,例如环毛蚓具有二对精巢囊,分别位于第10,11体节内,每对精巢囊的后方各有一对由体腔隔膜形成的贮精囊,位于第11,12体节内,并与精巢囊有小孔相通。当精细胞在精巢囊中形成后,需在贮精囊中发育成熟,然后再回到精巢囊中,经其中的精漏斗进入输精管。每侧两条输精管紧密并行,穿过数个体节后至第18节与前列腺管汇合,并由雄性生殖孔开口腹面两侧。生殖孔的周围有前列腺,它的分泌物有滋养精子和帮助交配的作用。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一对卵巢,位于第13节,经卵漏斗进入很短的输卵管,以共同的雌性生殖孔开口在第14节的腹中线上。与雌性生殖系统相关的还有2-3对受精囊,位于第6-9节内,每一囊在后一体节腹面节间沟处单独开孔,用以贮存交配后的精子。与生殖相关的结构还有环带,它与性成熟相关,仅在性成熟时出现。它是由相邻的几个体节体壁的上皮细胞膨大、并分布有大量的单细胞腺体所形成。例如环毛蚓包括三个体节(第14-16节),正蚓有6-7个体节形成。蚯蚓的环带中有粘液腺、卵茧分泌腺及白蛋白腺,它们的分泌物分别具有协助交配、形成卵茧、分泌白蛋白使卵悬浮于卵茧中,并获得营养等功能。虽为雌雄同体,但仍需交配受精。交配时两个虫体的前端腹面以头、尾相反的方向相互吻合,大多数是以一方个体的雄性生殖孔对准另一方个体的受精囊孔,这时环带可分泌粘液使虫体连接在一起,体表的刚毛也使虫体相连。然后相互赠送精子,每个受精囊装满对方的精子约需1.5小时。正蚓的交配不同于上述的环毛蚓,因为它的环带是在雄性生殖孔之后而不是雄性生殖孔之前,所以交配时是以环带对准对方的受精囊孔,精子排出后,沿着环带分泌的粘液沟游动一定距离后再到达受精囊孔,经2-3小时后完成授精,随后两个个体各自分开。交配数日后,卵开始成熟。这时环带向外分泌粘液,并包围环带,凝固后形成茧管,环带再分泌白蛋白,成熟的卵排入其中。这时环带与茧管彼此分离,随着虫体的蠕动,茧管逐渐前移,当移到受精囊孔所在体节时,精子由该孔注入其中。当茧管完全脱离虫体后,其外层的粘液物分解将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其中受精。卵茧呈卵圆形,淡黄色,其中有卵粒1-20不等。在生殖季节内数日后即可产生一个卵茧,连续不断可形成多个。受精卵在茧中发育,茧中的白蛋白为胚胎提供丰富的营养。蚯蚓均直接发育,受精卵经不等的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经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由端细胞形成中胚层带,裂腔法形成体腔。发育进行的时间因种而异,由一周到数月不等。环毛蚓需2-3周,正蚓需12-13周。寿命由一年到数年。正蚓有的可生活长达6年,一般一年后性成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齐鲁信息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GMT+8, 2024-6-18 09:12 , Processed in 0.14941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