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回复: 0

2024年,第二个“网红城市”,突然出现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万

    主题

    3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1482
    发表于 2024-3-15 1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的网红城市,又出现了。

    东北的哈尔滨刚刚回归平淡,西北的甘肃天水又借助一碗麻辣烫突然出了圈,试图上演淄博烧烤的逆袭奇迹。

    一时之间,这座西北小城开通“麻辣烫专线”、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免费赠送景区门票、市民自发免费接送、举办麻辣烫“吃货节……

    “保姆式宠粉”的场景,与淄博的“服务型烧烤”、哈尔滨的“讨好型市格”如出一辙。



    无论是偶然出圈还是人为制造,流量来了,谁都不愿意错过“泼天的富贵”。

    然而,流量经济注定速生速朽,“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红火一两月”,甘肃能抓住机会吗?

    01

    甘肃,太需要火一次了。

    这些年,甘肃的存在感其实并不低,且不说有井水处就能看到的兰州拉面/牛肉面,每年暑假、国庆的旅游热潮中,大西北的甘肃都是绕不开的存在。

    河西走廊的历史沧桑,莫高窟的千年传奇,甘南草原的秀丽多姿,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形成的独特地貌,共同绘出丰富多彩的甘肃形象。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甘肃一直都主角般的存在,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连通中土与西域,唐时更有“繁富大出于陇右”之说。

    虽然曾经富甲一方,但在文旅大省的另一方面,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标签:落后。

    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省,不是自然条件极其复杂的西藏、青海,不是陷入舆论漩涡的贵州,而是甘肃。

    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全省GDP总量达1.18万亿元,在全国排在倒数第四,不及西安一座城市的体量。

    与GDP总量相比,甘肃的人均GDP更令人意外。

    2023年甘肃人均GDP仅为4.8万元,在所有省份中排在倒数第一,甚至不及西藏。

    说起甘肃省,兰州、敦煌、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但在全国的主要经济版图中,却找不到任何一座城市的位置。

    甘肃下辖14个市州,省会兰州是甘肃经济第一大市,2023年GDP总量为3487亿元,在全国排在90名开外,不及陕西榆林、内蒙古包头、四川绵阳等普通地级市。



    省会之外,只有能源富集的庆阳迈过千亿大关,无论是这次成为网红主角的天水市,还是名气极大的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等地,都不足千亿。

    经济实力的局限,又造成了人才的持续流失。

    2023年,甘肃常住人口为2465.7万人,相比前一年大减26万人,降幅超过1%,在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排在前列。

    人口流失并非第一次出现。根据普查数据,2010-2020年,全国只有6个省份人口负增长,甘肃即其中之一。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地形复杂、环境脆弱的自然限制,也有深居内陆、人口分散的区位因素,但也与产业薄弱、新兴产业不足不无关系。

    对此,甘肃官方直言,“甘肃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甘肃不该落后,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

    02

    网红城市,是甘肃的意外之喜。

    甘肃正处于网红经济的初期,无论流量指数还是消费拉动效应,都难与淄博、哈尔滨相提并论,能走多远,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能找到一个出圈破圈的切口,无论对于甘肃,还是兰州、天水等城市,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网红经济,只是吸引关注的筹码,做大做强产业才是最终目标。

    甘肃有三大主导产业,一是能源化工产业,二是集成电路产业,三是文旅产业。

    能源化工产业并不令人意外,甘肃矿产资源丰富,既有石油、煤炭、天然气,也不乏镍、钴、铂族等有色金属,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千亿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产业,甘肃有着一席之地,令许多人感到吃惊。2023年,甘肃集成电路产量604亿块,仅次于江苏、广东,位居全国第三。



    其实,这是三线建设的遗产,早在1970年代前后,国家就在甘肃天水布局了几家集成电路企业,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不过,甘肃的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在产业链末端的封装测试层面,大部分还是中低端芯片,亟待进一步突破。

    能源化工是资源禀赋的体现,芯片生产是工业遗产的发扬壮大,那么文旅产业与流量经济的关联最为密切,最能从网红城市中受益。

    甘肃是名副其实的文旅大省,旅游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增速最快的主导产业之一。

    以甘肃麻辣烫出圈的天水,不只有美食,更有麦积山、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西关古城等一系列知名景点。

    而在整个甘肃,更有敦煌莫高窟、敦煌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张掖七彩丹霞、张掖马蹄寺、崆峒山为代表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景点。

    更不用说河西走廊的存在,孕育了兰州、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众多历史古城。



    在网红流量抵达之前,甘肃旅游就已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全年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7.8%和312.9%,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对于一个只有2000多万人口、GDP只有1万多亿的中小省份来说,数千亿元的旅游收入,意味着什么可谓不言而喻。

    根据当地规划,力争到2028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人均文化旅游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

    有了网红经济带来的曝光效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难。

    03

    与速生速朽的网红经济相比,强省会,是甘肃奋起直追的关键抓手。

    今年新春第一会,与大多数省市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或营商环境不同,兰州瞄向了“强省会”。

    这不是兰州第一次提及强省会,也不是兰州一城一地之事,而是得到省级层面的鼎力支持,要求“里里外外要力挺兰州”。

    “胸怀大局看兰州、站位全局想兰州、躬身入局帮兰州,谋划思路要心系兰州、项目布局要支持兰州”……

    可见,无论甘肃省还是兰州市,都把强省会作为提振经济产业实力、带动人口回流、彰显全国存在感的关键一环。



    虽然强省会战略正在遭遇挑战,但正如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所分析的,强省适合多中心,而弱省需要强省会。

    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问题在于,甘肃全省的经济体量,都不及西安一个城市,强省会的突围空间远不如一些经济大省。

    同时,兰州的省会经济首位度(省会占全省GDP比重)接近30%,在27个省会/首府中排在第10名,提升空间还有多大?

    即使如此,对于甘肃来说,强省会仍旧是难以避免的选择。

    兰州虽然不复高光时刻,但至今仍有不错的交通、科教、产业底蕴,为强省会的突围创造更多可能。

    在交通上,西安往往被视为大西北的第一枢纽,但兰州才是名副其实的“十字路口”,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之一,且身兼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的定位。



    无论高铁、航空还是铁路货运,兰州都是大西北绕不开的存在。兰州机场2023年吞吐量1560万人次,排在全国第28位,超过福州、南宁、南昌、宁波、太原等地。

    在科教上,兰州不仅拥有兰州大学这所老牌985高校,而聚集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实验室1个。

    这个水平,不说在大西北稳居前列,就连东部一些GDP破万亿的经济强市都羡慕不已。

    在产业上,兰州是老牌工业城市,“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借助重大项目落户,率先建立起以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为主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奠定兰州在重工业时代的地位。、

    如今,兰州的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在大西北仍有一席之地,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也有了一定基础。

    然而,兰州面临人才流失之困,“空有985大学却留不住人的”尴尬始终存在,而在新兴产业上与西安也有着明显差距,亟待突围。

    04

    网红城市,越来越套路化了。

    网红城市的生产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制造网红城市成为一门显学,其间的套路早已被无数城市所熟悉。

    根据《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过去网红城市的出圈,要么拼经济、财力与城市形象,要么拼独特的文旅资源或美食禀赋,要么是重金之下铺天盖地的城市营销,成都、重庆、西安、长沙都属此类。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时代,无数中小城市开始脱颖而出,哪怕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场景,或者一两个热门话题,都能引来铺天盖地的热炒。

    随着网红经济的第一波曝光效应出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类似保姆式服务、讨好型市格之类的套路,试图将流量拓展到方方面面。

    这种出圈,一开始还是无意为之,只是网络从众效应的体现,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工生产、批量定制、集中制造的痕迹。

    虽然打破了大城市的垄断,给了中小城市以突围的可能,但网红城市活跃周期越来越短,长尾效应越来越弱,拉动效应越来越有限。

    在《两大超级网红城市,怎么了》一文中,我们观察到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2023年的经济数据,并没有想象中亮眼,两者都不及同能级城市水平。

    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红经济持续时间太短了,对消费和经济的拉动效应相对有限。

    流量最高的淄博,不过火了三四个月,而热度堪比淄博的哈尔滨,随着冬季一结束也就迅速陷入平淡。

    更不用说,一些中小城市昙花一现,连一两个星期都无法维续。

    另一方面,网红经济,最利好的莫过于消费和文旅产业,对于很多城市只是锦上添花之效。

    无论是淄博烧烤还是甘肃麻辣烫,都只有一时的吸引力,很难形成持久的关注度,其本身难以产生真正的拉动效应。

    如果没有一流的文旅资源作为支撑,不能将突然爆红的关注度转化为长红的动力,网红经济的效力必然大打折扣。

    可以看到,真正的文旅大市,如成都、重庆、长沙、西安,靠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出圈,而是文旅全方位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城市特质,是一以贯之的服务意识。

    甘肃不乏文旅底蕴,也不乏雄心壮志,期待这次出圈,能真正扭转所谓“落后”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齐鲁信息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GMT+8, 2024-5-2 12:53 , Processed in 0.13764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